据美国媒体的报道,当地时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
基辛格1923年5月27日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犹太家庭。20世纪30年代,他以难民身份随父母移民到美国。20多岁的时候(1943–1946),他以美国中士的身份重回德国,负责去纳粹化工作。结束军旅生涯后,他前往哈佛大学深造,并逐渐成长为学术巨匠。1957年,他出版了关于有限战争理论的《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一举成名。1969年,基辛格遇到了他的伯乐——尼克松,并受其邀请成为美国国家安助理,完成了从学界到政界的关键转型。之后的十余年间,基辛格在尼克松访华、结束越战以及缓和美苏关系这三件改变历史的世界性大事件中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让其成为国际政坛上拥有巨大个人声誉以及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

一生访华百次的中国人民老朋友
基辛格在促进中美建交以及两国友好交往上的重要贡献,让他成为中国人民最熟悉的美国“老朋友”之一。今年7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此次会见安排在钓鱼台国宾馆的5号楼,周恩来曾在此会见了秘密访华的基辛格。
图片
习近平指出,基辛格博士刚刚度过百岁生日,你访问中国已经一百多次。这两个“一百”加在一起,使你这次访华具有特殊意义。52年前,中美两国处在一个关键转折点,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总统和你本人以卓越的战略眼光,作出中美合作的正确抉择,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既造福了两国,也改变了世界。中国人重情讲义,我们不会忘记老朋友,不会忘记你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增进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基辛格则表示,美中关系对于美中两国和世界的和平繁荣至关重要。当前形势下,应该遵守“上海公报”确定的原则,要理解一个中国原则对于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推动美中关系朝着积极方向发展。我愿继续为增进美中两国人民相互理解作出努力。

今年10月24日,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在纽约举行年度颁奖晚宴,两国领导人向晚宴致贺信。晚宴向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颁奖,表彰他为中美关系发展所作的卓越贡献。
百岁高龄的基辛格在接受颁奖时,全场嘉宾报以持久热烈掌声。他在获奖致辞中说,“我一生中一半时间都在为美中关系工作”,美中之间的和平与合作至关重要,符合两国和世界的利益。
基辛格呼吁美中两国共同推动双边关系重回正轨,“正如我50年前所相信的那样,我们能找到克服困难的出路”。
“破冰之旅”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2021年7月9日是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50周年,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和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共同举办纪念活动。回忆那次秘密访华,基辛格说,本着“打破僵局”“要和平而非冲突”“从接触中受益”的精神,双方在会谈中增进了对很多问题的相互了解。

1972年6月,时任美国总统顾问的基辛格即将访华。
1971年7月9日中午,一架巴基斯坦民航波音707客机准时降落在北京南苑机场。叶剑英、黄华、熊向晖等人早已等候在此,迎接远方来客——美国总统特使、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机场没有举行任何仪式,简单的寒暄后,叶剑英陪同基辛格坐上车,朝钓鱼台国宾馆驶去。
在此之前,中美两国已处于长达22年相互隔绝的局面。为了打开中美交往大门,周恩来接受了美国的建议,同意美国派遣一位高级使节秘密访问中国。在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的热情帮助下,基辛格经过精心安排,于1971年7月1日开始了代号为“波罗行动”的秘密访华之旅,意思是此行像马可·波罗造访遥远的东方一样,充满了神秘和未知。
基辛格说,此行之前,总统尼克松给他定下了两个任务,一是商谈尼克松访华日期及准备工作;二是为尼克松访华进行预备性会谈。1971年7月9日下午4点,周恩来总理来到钓鱼台五号楼,中美双方的会谈正式开始。时任外交部翻译冀朝铸注意到,基辛格见到周总理“既紧张又兴奋”。

周恩来为基辛格举行欢迎宴会。
基辛格在北京一共停留了48个小时,先后同周恩来总理会谈超过17个小时,双方就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一系列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7月16日,中美双方发表会谈公告,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将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即将访华的消息震惊了全世界,中美关系的大门也从此悄然打开。
“美国历史上最伟大国务卿”是如何炼成的?
1938年,为逃避纳粹迫害,15岁的基辛格随父母迁居美国纽约。5年后他入籍美国,并在二战期间应征入伍,重返德国战场担任德语翻译和反间谍工作。二战结束后,基辛格返回美国,获政府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政治系攻读,取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被举荐至美国外交关系协会。这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智库机构。基辛格在该协会期间出版《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一举成名,不仅成为畅销书,还因此被肯尼迪政府时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邦迪聘为顾问。
图片
尼克松上台后将基辛格招致麾下,任命其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1年秘密访华成功有功,1973年升任国务卿。“水门事件”发生后,基辛格继续在福特政府中担任国务卿一职,直至1977年。福特总统称赞他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
基辛格退出政坛后,未再担任过任何政府公职,但仍活跃在政策团体中,发表演讲、就国际热点议题发声,著书20部。2017年,特朗普就曾将他请到白宫,并对媒体宣称,“基辛格是我的朋友,我尊重他”,试图以此打消外界认为他“不懂战略”的疑虑。

实际上,在过去50多年中,除了拜登,历届美国总统都曾将基辛格请到白宫,听取他的意见。虽未获拜登邀请,但基辛格在过去两年中多次在不同场合建议拜登政府,不要与中国进行无休止的对抗,建议中美要加强沟通合作。
基辛格:当今世界缺少“尼克松式的灵活”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对基辛格进行了长达8小时的采访,堪称近年来对他最完整的一次媒体采访。基辛格再次强调,“人类的命运取决于美中两国能否和平相处”。他还建议,中美要“冷静外交”、“学会共处”。他还指出,当前白宫的对华政策受美国国内因素的负面影响太大,忽视了战略的持久性。去年7月,基辛格在接受彭博社访问时也曾表示,如今在地缘政治问题上,需要“尼克松式的灵活性”。

1973年,刚刚宣誓就任国务卿的基辛格与尼克松在一起。
基辛格对中美关系的深刻认知,一方面来自其在美国两届政府任职期间的经验,另一方面是源于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他对中国一百多次的访问,以及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关注和从未停止的思考。数十年来,频繁往来于中美两国之间的基辛格,深谙两国政治、历史和文化差异。他在《论中国》一书中,回忆了他与中国领导人的交往经历,其中提到,尽管两国的出发点迥异,但双方在处理微妙的双边关系时却显示了惊人的连贯性,“双方始终尽力维护这一实质性的合作关系,使之不受历史纠葛和各自国内考虑的干扰”。

有分析指出,基辛格首先是一个美国人,是美国利益的坚定维护者,但因其睿智、理性和深刻,赢得了中国人的尊敬。全世界都希望这样的美国人能更多一些,美国也将因此获得更多的尊敬。如今这位百岁老人溘然长逝,他一生对中美关系作出的贡献及意义,也应对华盛顿有所启示。
“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控制力无可比拟”
全球媒体都关注和报道了这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政治家的离去,美国《华盛顿邮报》今日发表了题为《在两任总统领导下塑造世界事务的亨利·基辛格去世,享年100岁》,撰文者曾经报道过基辛格在越南和中东的外交活动。
报道称基辛格作为唯一一位同时担任总统国安事务助理和国务卿的人,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控制力无可比拟。凭借他的德国口音、敏锐的智慧、极具辨识度外表以及对好莱坞社交和与电影明星约会的热情,他在世界各地得到认可,这与他大多数低调的前任形成鲜明对比。他追求公众形象,既是小报的明星,又是地缘战略思想重磅季刊的明星。当他被任命为国务卿时,盖洛普民意调查发现他是全美国最受尊敬的人。

1996年,基辛格与戴安娜王妃。

基辛格在白宫向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通报情况。
而激烈的批评者们则认为他“只看重利益”,其中最为有名的一位就是揭露北溪二号被炸真相的西摩·赫什(Seymour M. Hersh),他在《权力的代价》一书中说,基辛格博士和尼克松基本上是同一类人:他们“对自己的行为造成的人类代价视而不见”。比如越南和柬埔寨的死者和伤者,以及智利、孟加拉国和中东的死者和伤残者,只在乎和苏联的竞争。
《华盛顿邮报》说基辛格一生都从哲学甚至存在主义的角度思考权力和战略,他总是将自己描述为现实主义者,能够看到哪些风险值得冒。年轻时基辛格就写到:“政策是权衡概率的艺术;掌握它在于抓住可能性的细微差别。试图将其作为一门科学来进行必然会导致僵化。因为只有风险是确定的;这些机会是推测性的。”
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今日的报道中也说,基辛格是外交关系中“现实主义者”的忠实实践者。1973年中东战争后,他著名的“穿梭外交”帮助稳定了以色列与其阿拉伯邻国的关系。《巴黎和平协定》的谈判将美国从越南的长期噩梦中拉了出来。他的支持者称之为“现实政治”,而他的批评者则谴责这是不道德的。

1974年,以色列副总理伊格尔·阿隆(左)与基辛格博士在以色列大使馆。
“毫发无伤地躲过了水门事件”

1973年6月14日,基辛格向记者介绍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即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图源:美联社
而更值得细品的则是美国媒体对于基辛格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细节描述,《华盛顿邮报》在今日的报道中说,1973年,基辛格在莫斯科收到尼克松的指示,向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递交一封信,信中称美国希望与苏联建立长期伙伴关系。而当时的基辛格已经知道尼克松因水门丑闻而陷入白宫危机,他不仅拒绝将这封信交给勃列日涅夫,还称该指示为“不可接受”。
但在这些紧张的事件中,基辛格博士抽出时间与受青睐的新闻媒体成员共进晚餐并进行长时间交谈,其中包括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沃尔特·克朗凯特、《纽约时报》的CL Sulzberger 、《时代》杂志的休·赛迪、他的老朋友兼保守派作家威廉·F .Buckley Jr.甚至还有幽默专栏作家Art Buchwald。
《时代》周刊今天说,基辛格毫发无伤地躲过了水门事件,继续担任国务卿,直到1977年福特政府结束,当时他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最高的平民奖项。
永远保持好奇心是基辛格的长寿秘诀
基辛格的儿子戴维·基辛格,此前也在《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披露父亲的长寿秘诀。戴维认为,父亲长寿的秘诀是他“永远压抑不住的好奇心”。为此他一直充满活力地与世界互动。他的大脑就像一种“热追踪”武器,会发现并积极应对当下的挑战,这也让他踏上了完全超越他想象的人生旅程。

11岁的基辛格和弟弟在一起。

1973年,基辛格与父母在一起。
亨利·基辛格比他的大多数同僚、批评者和学生们都更长寿,年过九旬之后仍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活跃度。去年出版的《领导力》厚达500多页,被书评认为是地缘政治家的外交课。
在生活习惯方面,戴维·基辛格表示,以常人思维来看,他父亲可能“并不那么健康”。戴维透露,其父亲的“健康养生之道”是“因为他热衷于德式香肠和维也纳炸肉排的非健康饮食习惯”。与此同时,他也从不参与除国际象棋外的任何体育运动,爱好“仅限于观看”。
但据基辛格1982年披露,自己小时候曾是个“足球狂热粉”。儿时,德国纳粹主义兴起,为了看家乡足球队比赛,基辛格冒着被殴打的危险混入场内。而当年,他父亲对他的期待是培养对歌剧等高雅艺术的爱好。